未来,中国营商环境在持续改善的同时,竞争力与吸引力也就愈发强劲。对于民营企业占比近9成的节能环保产业而言,亦是如此。
特别是在过去三年内,国务院发布的各类营商环境相关政策文件明显增多,凸显出从国家层面对优化营商环境愈加重视。尤其是涵盖了市场主体保护、市场环境、政务服务、监管执法、法治保障等营商环境建设多个方面,拟于明年施行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确立了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的营商环境基本制度规范,为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奠定基础。
这不仅意味着从顶层设计建立的优化营商环境“基本法”正式出炉,也预示出更多增量中长期资金会随着营商环境的改善而进入市场,有助于进一步形成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格局。而聚焦节能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前述独立、成熟、理性且“优”无止境的营商环境。一系列政策举措的出台实施也为民营环保企业参与生态治理带来了新机遇。
就节能环保产业的定位,国际生态经济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军洋曾指出,“作为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是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的重要抓手。”环保产业,即由城镇和工业污水处理,大气脱硫脱硝、除尘,土壤修复,生活垃圾处理、固废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噪声处理以及相应的设备生产,监测和以环境影响评价为代表的咨询服务行业。
但在硬币的另一面,环保行业本就属于一个依赖于发债的行业,高度依赖融资环境。随着“资管新规”和PPP清库等工作的实施,环保产业中此前由于早期大幅扩张导致的资金压力进一步升高。自2018年以来,原本火热的节能环保产业正逐渐冷静下来。与前几年业内参股合作、打通上下游生态链的模式相比,频频发生的环保市场交易多为控制权转让,这就意味着平均每月至少会“消失”一个环保民企。
而企业自身业绩增速下滑、股票质押风险,也加剧了投资者的担忧。环保行业中重资产环保企业,比如工程类,深度参与PPP项目的企业资金链紧张,更易受到大环境影响。特别是金融资本对环保行业风险偏好明显降低,导致环保企业融资渠道变窄,融资成本变高。一个典型的问题就是,企业经营性现金流的增长,赶不上营收和利润的增速。如若资金紧张回款不利,就会出现债务违约等风险。
相较于其他行业,环保企业普遍缺少土地、厂房等有形资产作为抵押物,表内贷款融资能力较弱,更多依赖非标等表外融资。环保产业中大约有40%左右的企业是做环保专用装备、材料、药剂等制造业企业,不少环保通用设备制造企业利润率大概在4%左右。据了解,目前国有企业贷款成本为3%—5%,大型民营企业贷款成本为7%—10%,中小民营企业贷款成本为12%—15%。个别民营环保企业债务违约后,金融机构对整个环保行业持更为谨慎的态度,融资难成为了整个环保行业发展的“拦路虎”。
对于民营环保企业如何更好发展?攻下“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市场的冰山”,仍是各部门需要下大力气来破解的难题。可以看出,国家在资金方面已经开闸,笔者预计放水仍将持续,但水是否能够留到环保企业中来,还有待观察。“环保产业仍然是朝阳产业,将有更大的发展。”而民营环保企业在未来要在爆发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要自强,通过技术、模式创新找到新的生存方式。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银河优越会环保”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jinbeidou.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及时删除内容。